话音一落,办公室里一片安静。
一步登天!
从一个农场职工家属,直接变成县里的干部,还是有实权的技术科副科长。
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。
姜知夏的心跳漏了一拍,但脑子却异常清醒。
去县里?坐办公室?每天开会,写报告,然后把她的技术教给别人,让别人去实践?
不。
那不是她想要的。
她的优势在于她的空间,在于她能亲手实践,别人无法复制。一旦被困在体制里,她的手脚就会被束缚住,最大的秘密也随时可能暴露。
她需要自由,需要一块能让她随心所欲施展的土地。
“感谢李书记和王局长的看重。”姜知夏站起身,微微鞠了一躬,“但是我不能接受。”
李书记和王局长都愣住了。
拒绝了?竟然有人会拒绝这样的好事?
“为什么?”李书记忍不住问。
“因为我就是个泥腿子,我的本事都在地里。如果让我天天坐办公室,不出半年,我脑子里的东西就都空了。”姜知夏说得很诚恳,“而且,我的这些方法,很多都还在试验阶段,我自己都没完全摸透。直接在全县推广,万一出了问题,我担不起这个责任。”
这番话说得合情合理,既谦虚又表现出了负责任的态度。
李书记和王局长对视一眼,对这个年轻女同志的评价又高了一层。
不骄不躁,头脑清醒。
“那你的意思是?”王局长问。
“我希望能留在红星农场。”姜知夏顺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,“我恳请县里能支持我们农场,把我们的试验田扩大,成立一个‘农场高产技术试验基地’。我愿意在基地里,继续我的研究。等技术完全成熟了,再由县里统一组织,向全县推广。我也可以在基地里,免费为各个公社培训技术员。”
她没有大包大揽,而是选择了一条更稳妥,也对自己更有利的道路。
以农场为基地,她就有了自主权。
进可攻,退可守。
李书记沉吟片刻,猛地一拍桌子。
“好!这个想法好!”他赞许地看着姜知夏,“不搞虚的,就搞实的!就这么定了!县里拨款,拨物资,支持你们红星农场搞这个试验基地!”
事情,就这么定了下来。
姜知夏走出大礼堂的时候,夕阳正把天边染成一片橘红。
陆砚舟就站在门口的梧桐树下,静静地等着她。
他走上前,没有问结果,只是自然地接过她手里的笔记本。
姜知夏看着他,忽然笑了。
从今天起,她不再仅仅是陆砚舟的媳妇。
她有了自己的事业,一个刚刚起步,却充满无限希望的事业。
然而,将一个小小的试验田,扩展成一个县级示范基地,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,远比一场报告会要多得多。
那些曾经质疑她的人,在看到县里的红头文件后,又会是什么样的反应?